133-8465-9777

商品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如何提升

更新时间:2025-03-20 08:53:24 点击次数:193 次

  提升哈尔滨商品混凝土抗渗性能可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控制及养护等方面着手,具体方法如下:

  原材料选择

  水泥:优先选用泌水性小、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宜低于42.5MPa。水泥的细度要适中,过细的水泥需水量大,易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影响抗渗性;过粗则水泥水化反应不完全,也会降低抗渗性能。

  骨料:粗骨料宜选用粒径5-25mm、连续级配良好、针片状颗粒含量少的碎石,其含泥量应不超过1%,泥块含量不超过0.5%。细骨料宜采用中砂,细度模数在2.3-3.0之间,含泥量不超过3%,泥块含量不超过1%。

  掺合料:适量掺入优质的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其中,硅灰的活性最高,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抗渗性,但价格相对较高;粉煤灰和矿渣粉价格较低,能改善混凝土的后期性能。

  外加剂:根据需要添加减水剂、引气剂、膨胀剂等外加剂。减水剂可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引气剂能在混凝土中引入适量均匀稳定的微小气泡,阻断混凝土内部的毛细孔通道,提高抗渗性;膨胀剂可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减少收缩裂缝,提高抗渗性能。


哈尔滨商品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

  控制水灰比: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关键因素,一般水灰比不宜大于0.55。较低的水灰比可使混凝土内部孔隙率降低,提高密实性,从而增强抗渗能力。

  确定合理砂率:砂率过大,混凝土的水泥浆用量相对减少,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性;砂率过小,石子间的空隙难以被充分填充,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一般砂率宜控制在35%-45%之间。

  优化胶凝材料用量:保证胶凝材料用量充足,以包裹骨料并填充孔隙,形成致密的结构。但胶凝材料用量也不宜过多,否则会增加混凝土的收缩和成本。一般胶凝材料用量在300-400kg/m³左右。

  施工过程控制

  搅拌: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严格按照配合比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90s,以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使各组分充分混合,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匀质性。

  运输: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漏浆和水分蒸发。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输,确保在混凝土初凝前到达施工现场并浇筑完毕。

  浇筑:浇筑时要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宜超过300-500mm,振捣要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采取分层分段浇筑、设置后浇带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应力和收缩裂缝。

  抹面: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抹面处理,一般进行2-3次抹面,以消除混凝土表面的失水干缩裂缝和塑性裂缝,提高表面的密实性和抗渗性。

  养护

  保湿养护: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内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保湿养护可使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中硬化,防止水分过早蒸发,保证水泥充分水化,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可采用覆盖塑料薄膜、草帘、麻袋等方式进行保湿养护。

  温度控制: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要控制混凝土内部与表面的温差不超过25℃,表面与环境温差不超过20℃。可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埋设测温元件,实时监测温度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如循环水冷却、保温隔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