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8465-9777

商品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有哪些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2025-08-07 08:58:20 点击次数:3 次

  商品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由于气温低、昼夜温差大等环境因素,易出现凝结时间延长、强度增长缓慢、表面受冻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性。因此,需从材料控制、施工工艺、养护措施等多维度制定针对性方案。以下是冬季施工的核心注意事项:

  一、施工前的准备:明确环境标准与材料优化

  冬季施工的核心前提是确保混凝土在受冻前达到“临界强度”(一般为设计强度的30%,最低不低于5MPa),需提前做好环境监测和材料调整。

  1.明确冬季施工界定标准

  根据《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即进入冬季施工阶段,需启动冬季施工预案。

  施工前需提前收集天气预报,建立气温监测机制(每日定时测量环境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养护温度),遇寒潮、暴雪等极端天气需暂停室外作业。

  2.混凝土材料的冬季适配优化

  水泥品种选择: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早期强度增长快、水化热较高,有利于抵抗低温影响;避免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低、水化热小)或火山灰质水泥(需水量大,易受冻)。

  骨料与拌合水控制:

  骨料(砂、石)需清洁无冻块、冰雪、杂质,若骨料含冰或冻结,需提前预热(如采用地暖或热风加热),避免影响混凝土拌合温度;

  拌合水可加热(优先加热水,其次加热骨料),但水温不得超过80℃,避免水泥假凝;砂石加热温度不宜超过60℃,防止与水泥接触时产生急凝。

  掺加防冻剂与早强剂:

  当环境温度低于0℃时,需在混凝土中掺加防冻剂(如氯盐类、硝酸盐类、尿素类等),其作用是降低混凝土冰点(如掺量3%~5%可使冰点降至-5℃~-10℃),但需注意:氯盐类防冻剂不得用于钢筋混凝土(会锈蚀钢筋),预应力混凝土严禁使用;

  掺加早强剂(如硫酸钠、三乙醇胺等)可加速水泥水化,缩短凝结时间,促进早期强度增长,确保在受冻前达到临界强度。

  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冬季施工时坍落度宜比常温施工略大(增加10~20mm),但需避免过大(防止离析),一般控制在180±20mm以内,必要时通过减水剂调整,减少拌合水用量。

  二、施工过程控制:确保浇筑质量与温度达标

  冬季混凝土的浇筑、运输、振捣环节需重点把控温度损失和施工连续性,避免因流程中断导致混凝土受冻。

  1.运输过程的保温措施

  混凝土运输车辆需加装保温套或加热装置(如罐体外裹棉被、电加热套),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损失;运输时间需尽可能缩短,从搅拌站到浇筑现场的时间不宜超过60分钟(低温环境下可适当缩短)。

  到达现场后需测量混凝土入模温度:室外气温低于-5℃时,入模温度不宜低于10℃;气温在-5℃~5℃时,入模温度不宜低于5℃。若温度不达标,需退回搅拌站重新调整,严禁直接使用。

  2.浇筑环节的关键操作

  浇筑前预热基层:对于露天作业的地基、模板或旧混凝土接触面,需提前清理冰雪、冻土层,并用热风枪、蒸汽或电加热等方式预热至5℃以上,避免低温基层吸收混凝土热量导致快速降温。

  分层浇筑与振捣:混凝土浇筑需连续进行,分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比常温略小),振捣时间比常温延长10~15秒,确保密实;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冬季初凝时间可能延长,需现场测试),若超过需按施工缝处理(设置止水带、凿毛并预热)。

  避免雨雪直接冲刷:浇筑过程中若遇雨雪,需立即停止作业,对已浇筑未初凝的混凝土覆盖防雨布和保温层,防止表面受冻或被雨水稀释。

  3.模板与钢筋的冬季处理

  模板需紧密拼接、无漏浆,表面可涂刷保温型脱模剂;露天模板外侧需包裹保温材料(如棉被、聚苯板),减少混凝土热量流失。

  钢筋不得带有冰雪、冻块,若钢筋表面结霜需提前清理;钢筋焊接需在正温环境下进行,若环境温度低于-20℃,需采取预热措施(如电加热至15℃以上),避免焊接脆断。

  三、养护阶段:保温保湿,确保强度稳定增长

  冬季混凝土养护的核心是维持适宜温度和湿度,防止表面受冻和早期脱水开裂,需根据气温选择针对性养护方式。

  1.保温养护方式选择

  覆盖保温法(适用于5℃~-5℃):

  混凝土浇筑完成初凝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温层(如棉被、阻燃草帘、岩棉被),确保保温层紧密贴合表面,无漏风缝隙;对于墙体、柱等竖向结构,需在模板外包裹保温层,养护期间模板不得过早拆除(需达到设计强度75%以上)。

  加热养护法(适用于低于-5℃或严寒地区):

  蒸汽养护:通过管道向覆盖的棚内通入低压蒸汽(温度控制在50℃~60℃),保持环境温度不低于10℃,养护时间根据强度需求调整(一般3~7天),注意避免蒸汽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导致温差裂缝;

  电加热养护:采用电热毯、加热棒等设备,通过温控系统维持混凝土表面温度在15℃~20℃,需均匀布置加热装置,防止局部过热。

  综合养护法:结合“覆盖+加热”,例如先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再铺电热毯加热,外层包裹棉被保温,形成封闭保温体系。

  2.温度与湿度监测

  养护期间需在混凝土内部(如梁、柱、板的中心和表面)预埋温度计,每2~4小时监测一次温度,确保核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不超过25℃(防止温度应力开裂),环境温度低于0℃时,表面温度不得低于5℃。

  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若采用覆盖法,需定期检查塑料薄膜内是否有冷凝水,干燥时可少量洒水(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不超过10℃),避免脱水开裂;蒸汽养护需控制相对湿度在90%以上。

  3.养护时间与拆模控制

  冬季养护时间需比常温延长50%以上:普通混凝土养护不得少于14天,高强混凝土(C60及以上)不得少于21天。

  拆模需满足强度要求: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需≥1MPa(避免表面粘损);底模拆除时,板类构件强度≥75%设计值,梁、拱类≥100%设计值(严寒地区需提高10%~20%),拆模后需立即覆盖保温层继续养护。

  四、质量验收与应急处理

  冬季施工的混凝土质量需严格验收,同时做好突发问题的应急准备。

  1.关键质量指标验收

  检查混凝土出机温度、入模温度、养护温度的记录,确保符合规范要求;

  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数量比常温多2组,一组用于检验受冻前强度,一组用于检验28天强度),试块需与结构同环境养护,强度未达标不得停止养护;

  外观检查:重点检查是否有冻裂、蜂窝、麻面等缺陷,若发现表面受冻(如颜色发灰、起砂),需凿除受冻层并重新浇筑。

  2.应急措施

  若遇突然降温或保温失效导致混凝土表面受冻,需立即覆盖加热设备(如热风枪)缓慢升温(每小时升温不超过5℃),避免急热产生裂缝;

  大雪天气需及时清理模板和已浇筑混凝土表面的积雪,防止积雪融化后渗入混凝土内部受冻;

  建立冬季施工应急预案,配备备用保温材料、加热设备和发电机(防止停电导致加热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