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2 08:29:35 点击次数:7 次
哈尔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规范执行需贯穿从材料进场检验到后期养护的全流程,需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如《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预拌混凝土》GB/T 14902等)及项目专项要求。以下是具体执行要点:
一、施工前准备:明确标准与责任
技术交底与方案制定
施工单位需编制专项混凝土施工方案,明确混凝土强度等级、坍落度、抗渗等级、初凝/终凝时间等关键参数,以及浇筑顺序、振捣方式、养护措施等。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规范要求(如振捣时间、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等),并记录交底内容。
材料进场检验
商品混凝土进场时,需核验出厂合格证、配合比通知单、碱含量报告(若有要求)及开盘鉴定报告,确保与设计要求一致。
现场检测坍落度:每车混凝土进场后,在监理见证下测试坍落度,偏差需符合规范(如±20mm),不合格者严禁使用。
检查混凝土外观:无离析、泌水现象,若出现离析,需在监理同意后按规定二次搅拌,严禁擅自加水。
二、浇筑过程控制:严格执行操作规范
浇筑前检查
模板:尺寸、标高、支撑稳定性符合设计,接缝严密(防止漏浆),内表面清理干净并涂刷隔离剂。
钢筋:数量、间距、保护层厚度、绑扎质量符合要求,预埋件位置准确,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
环境:雨天浇筑需采取防雨措施(如搭设防护棚),高温(≥35℃)或低温(≤5℃)环境需按规范采取温控措施(如降温、保温)。
浇筑顺序与分层
按“由低到高、由远及近”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根据振捣方式确定(如插入式振捣器分层厚度≤500mm,平板振捣器≤200mm),避免出现冷缝。
柱、墙等竖向构件浇筑前,需先铺50-100mm厚同配比水泥砂浆(防止底部蜂窝),浇筑高度超过3m时需用串筒或溜管,防止混凝土离析。
振捣作业规范
振捣工具:优先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点间距≤1.5倍振捣器半径(通常300-500mm),避免漏振。
振捣时间:每点振捣至混凝土表面泛浆、不再下沉、无气泡溢出为止(一般10-30秒),严禁过振(导致离析)或欠振(导致蜂窝麻面)。
振捣禁忌:不得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振捣棒需快插慢拔,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紧密。
特殊部位处理
后浇带:需按设计要求保留施工缝,清理表面浮浆、松动石子后,用高一等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筑,振捣密实。
施工缝:留置位置需符合规范(如梁、板跨度中间1/3区域),继续浇筑前需凿毛、湿润并铺水泥砂浆,确保结合牢固。
三、养护与成品保护:保障强度增长
养护时间与方式
养护起始时间: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覆盖保湿(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养护≥7天;掺缓凝剂或抗渗混凝土≥14天)。
养护方式:
覆盖法:用塑料膜、麻袋、土工布覆盖,保持表面湿润(如每天洒水4-6次,高温时增加频次);
蓄水法:适用于楼板、地面,蓄水深度≥50mm,防止表面干燥开裂。
温度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如厚度≥1m)需监测内外温差,控制≤25℃(GB 50496),必要时采取内部通水降温、表面覆盖保温等措施,防止温度裂缝。
成品保护
混凝土强度未达1.2MPa前(约浇筑后12-24小时),严禁踩踏或堆放材料;
拆模时间:侧模需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受损时拆除(通常≥1MPa),底模需按规范达到设计强度(如跨度>8m需100%强度)。
四、质量验收与资料归档
过程验收
浇筑过程中,监理需全程旁站,记录混凝土坍落度、浇筑时间、振捣情况等,对违规操作及时制止。
按规范留置试块:每100m³(或每工作班)留置1组标准养护试块(用于强度验收),抗渗混凝土每500m³留置1组抗渗试块,同时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用于拆模、张拉等强度依据)。
外观与强度验收
外观质量:表面无蜂窝、麻面、孔洞、裂缝等缺陷,尺寸偏差符合GB 50204要求(如截面尺寸偏差±5mm)。
强度验收:试块检测结果需≥设计强度等级,若不合格需进行回弹法、钻芯法等实体检测,合格后方可验收。
资料归档
整理完整资料:包括混凝土出厂合格证、进场检验记录、坍落度测试记录、试块报告、养护记录、验收记录等,确保可追溯。
五、违规处理与责任追溯
若发现未按规范施工(如使用不合格混凝土、漏振、养护不到位等),需立即停工整改,返工处理至合格,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违规行为,需上报建设单位及监督部门,按规定进行加固或返工。
通过以上全流程严格执行规范,可有效保障商品混凝土工程的强度、耐久性及结构安全。实际施工中需结合项目特点(如高层建筑、桥梁、地下室等)灵活调整细节,确保符合专项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