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1 09:01:25 点击次数:7 次
哈尔滨商混施工涉及材料运输、浇筑、振捣、养护等多个环节,存在机械伤害、高处坠落、触电、坍塌等安全风险,需通过系统化管理降低隐患。以下从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作业流程管控、应急保障等方面详细说明商混施工安全管理要点:
一、人员安全管理
资质与培训
施工人员(如搅拌车司机、泵车操作员、浇筑工人)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如电工、焊工)需考取特种作业资格证。
岗前培训需涵盖:商混施工流程中的风险点(如泵车臂架下方严禁站人)、安全操作规程(如振捣器使用时防触电)、应急逃生方法等,培训后通过考核方可上岗。
定期开展安全交底,针对不同施工部位(如高层建筑浇筑、地下室底板浇筑)明确当日作业的安全注意事项,留存交底记录。
个人防护
强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PPE):安全帽、防滑鞋、反光背心(夜间作业);接触混凝土的工人需戴耐酸碱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水泥(防止腐蚀)。
高温或严寒天气作业时,采取防暑降温或防寒措施,避免长时间暴晒或低温作业导致意外。
二、设备与材料安全管理
设备检查与维护
搅拌运输车:出车前检查轮胎气压、制动系统、卸料槽液压装置,确保卸料时不会因液压故障突然下落;运输过程中限速行驶,转弯、下坡时减速,防止侧翻。
混凝土泵车/拖泵:
作业前检查支腿是否稳固(需支撑在坚实地面,必要时垫钢板扩大受力面积)、臂架是否有裂纹或变形、管路连接是否密封(防止爆管伤人)。
泵车臂架旋转半径内严禁站人,作业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如“禁止入内”“注意高空坠物”)。
振捣器、布料机:检查电缆线是否破损(防触电),振捣器手柄需有绝缘套,使用前测试漏电保护器是否灵敏。
材料存储与运输安全
商混运输过程中,搅拌车罐筒需缓慢转动(防止混凝土离析),卸料时确认卸料点下方无人员停留,避免混凝土飞溅伤人。
现场临时堆放的商混相关材料(如外加剂、养护覆盖物)需远离火源,腐蚀性外加剂(如减水剂)单独存放并贴警示标签,避免误触。
三、作业流程安全管控
浇筑前安全准备
检查作业面稳定性:如脚手架、模板支撑体系是否牢固(尤其高层浇筑时,需验算承重能力,防止模板坍塌),临边洞口(如阳台、电梯井)设置防护栏杆(高度≥1.2m)并挂安全网。
夜间施工需保证充足照明,照明设备采用安全电压(如36V),避免强光直射影响视线。
浇筑过程安全操作
泵车布料时,操作员与指挥人员(需经培训)配合,通过手势或对讲机沟通,禁止盲目操作臂架;严禁在泵车臂架下进行清理、检修等作业。
振捣作业时,振捣器电缆线避免碾压、拖拽,操作人员站在绝缘垫上,防止电缆破损漏电;移动振捣器时先切断电源,禁止湿手触碰开关。
浇筑高处(如楼板、梁)时,工人需站在稳固的操作平台上,禁止站在模板或钢筋上作业,防止坠落。
后期养护与清理安全
养护用水管连接牢固,避免水压过大导致水管脱落伤人;使用养护膜覆盖时,注意脚下防滑(尤其地面潮湿时)。
清理泵管、搅拌罐时,必须先切断设备电源,确认设备完全停止后再操作,防止误启动导致机械伤害;清理出的混凝土残渣及时清运,避免堆积占用通道或绊倒人员。
四、现场环境与应急管理
现场环境管控
划分作业区域(如搅拌车停放区、泵车作业区、材料堆放区),设置明显警示标识(如“当心绊倒”“禁止烟火”),非施工人员严禁入内。
保持作业场地整洁,及时清理积水、油污(防止滑倒),夜间设置警示灯,避免车辆或人员误入危险区域。
针对有限空间(如地下室、管道井)浇筑,需提前检测通风情况,配备通风设备,防止因混凝土养护产生的水汽导致缺氧或有害气体积聚。
应急保障措施
配备应急物资:急救箱(含止血带、烧伤药膏等)、灭火器、备用电缆、千斤顶(用于泵车支腿应急调整)等。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坍塌、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如切断电源、疏散人员、拨打120),定期组织演练(每季度至少1次)。
建立应急通讯机制,确保现场管理人员、安全员、施工班组之间通讯畅通,突发情况时能快速协调处置。
五、监督与记录
每日由安全员对现场进行巡查,重点检查设备状态、人员防护、作业流程合规性,发现隐患立即整改(如泵车支腿未垫钢板、工人未戴安全帽等),留存《安全巡查记录表》。
定期(每周)召开安全例会,总结近期安全问题,针对性调整管理措施;对违规操作实行“零容忍”,通过罚款、停工培训等方式强化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从“人、机、料、法、环”全维度管控商混施工风险,确保施工过程安全有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